其实一直想成为一名内容创作者,但是发现自己脑子里面没有什么内容来创作【流汗黄豆】。纠结记录写作的地方也想了好久,WPS智能文档(方便,随时随地写,快,有我喜欢的Markdown语法写作)/flomo笔记?(专门的记录软件,还充了会员,还有AI赋能🫢)/我的web博客里(偷偷开一个板块没人看见,当作自己的内容输出成就感爽歪歪😋,还有喜欢的Markdown,但是太麻烦了,访问也慢)

于是,综合考虑下---我决定先在WPS智能文档上写,然后后期迁移到我的博客上面😉

规定一下,以后首行缩进四格,感觉看起来舒服

好的,那么,我要记录什么呢?????

emm........多记录一些长脑子的东西吧,脑袋太久不思考,会变蠢的5555555555

感觉已经有先兆了,现在讲话有时候语无伦次,记忆力下降,脑袋里还总是安静不下来,感觉一直很急躁,,,,,好像总是有事情没做完一样。现在几乎也失去长文阅读,长视频观看能力了,能看下去的也只是一些不动脑子的爽文......

必须好好给自己的脑袋和心灵来一次大扫除,给他们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想变成垃圾场5555555555

我发现微信不断跳动的提示声感觉就像是给我的思考加上了一个休止符?!

以后写作的时候,条件允许的话,免打扰模式吧🧐


好的,那么我们终于进入了正文阶段!!!

首先呢那就让我们记录一本书吧!!--《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几年前读过,现在其实内容都快忘了,我打算再读一遍。在此之前,我想自己描述一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看我还记得多少,顺便锻炼一下表达能力。

《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以一位青年人和一个老者的对话体的形式向人们科普阿德勒哲学的主要观点。其中,让笔者记忆犹新的观点--并非‘因’而‘果’,而是我们由‘果’而‘因’。实话实说,我当时也很震惊这个观点,尤其是中国其实受到自古以来佛教影响(我也有点),对因果论还是比较信服的。BUT !!!反转来了,书中举出了生动的例子把我有些说服了--“一个人说他因为童年经历而如今自卑”❌→“他给今天的自卑找了个童年经历作为逃避的借口”✔

其实如果我们以这种视角来看待问题,会突然发现,原来很多事情会有更简单的--转机!因果论是不可逆的,有因才有果,无法去改变‘因’。但是如果是‘果因论’人们在给自己找理由,那似乎就要明晰很多,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改变不了时间,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别人,但是我们却总能改变自己。转变一下角度?分析自己,洞察自己,这当然很难,但做到一点也可以让我们跳出那个局限自己的‘童年经历’,既然问题出在现在的我,那我这就去解决😆😆😆。

除了“果因论”还有一点特别出名,课题分离。还是举个例子🌰:我喜欢他,他拒绝了我--我喜欢他是我的事,我不应该强迫对方喜欢我,他拒绝了我是他的事,他也管不着我喜欢他。其实这个概念还挺好理解,但是这点不能死板的去执行,人际关系始终是复杂的大网,强行套上这套逻辑,看似降低了人际关系处理成本,但实际上大概容易给我们的“人际账本”添上一笔坏账:毕竟不是讨好或者得罪所有人,我们大多数时候只希望和朋友交好朋友,和其他人做好其他人,我们其实并不是总想给自己树立一个绝对的敌人。

所以,课题分离这个观点似乎很好理解,又似乎难以理解。我注意到有人把这归因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上的不同造成的(我比较同意该观点),在宗族文化和官僚文化熏陶下的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这样的“断舍离”,对此我并没有什么太有用的见解与感悟,期待下一次阅读会有感悟。

  • 期待下一次感悟,做一个任务

其实关于本书的争议还是很多的,阿德勒哲学的应用效果仍然有不少人质疑。至于我,我认为不应该仅仅一面之缘就把自己的信任全权托付,保持质疑,在实践中质疑总是不会错的,而且我相信这也正是哲学的意义--我们因质疑而伟大

谈到这里,第一期就暂时告一段落吧,后续《被讨厌的勇气》会再度被提上阅读书单😉

到那时我会再来更新的,毕竟现在的认识可能还是太浅显了。